当前位置: 首页 > 实务探索
青少年犯罪与预防之我见
作者:魏霞  发布时间:2020-11-24 08:22:19 打印 字号: | |


摘要: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对以后的人生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每名青少年,不仅仅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厚望和期盼,更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亦是以后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可见研讨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犯罪相关问题,属于世界范围内令人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亦是如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和观念改变,导致社会秩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引发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变革,这些在为青少年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多样的诱惑,进而使得青少年犯罪数量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些犯罪现象不仅给被害人及其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财产和精神损失,而且对于作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和重要人才储备的青少年群体,其危害更大,甚至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我国犯罪学将14—25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划分为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存在自身的特点。从法律意义上讲,犯罪行为都是由具有行为能力的人所实施的,是与主流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相冲突的失范行为,都侵害了社会法益,被社会所否定并由此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二)研究意义

当前青少年犯罪不仅犯罪人数快速增长,其所涉及的犯罪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目前已经涉及到了我国当前现行的大部分刑法里提出的类罪。围绕该方面犯罪的共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考察这些犯罪发生、发展的成因,将纷繁复杂的具体犯罪事件、犯罪行为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开展更全面、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进而得出青少年犯罪规律的相关成果,并且,针对每一种犯罪类型的具体特征,提供可行性高的解决办法,从而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实际上,青少年犯罪通过某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实则是其价值观念、道德选择、生活态度的外在体现。因此,通过开展青少年常见犯罪研究,可以更好的把握并预测青少年犯罪的趋势,由此进行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动态管理。

每一名青少年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厚望和期盼,他们爱学习,重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于我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更是以后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可见研讨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犯罪主体范围呈扩大之势 

首先表现在所属院校的层次上。从整体上来看,除了普通大专院校外,目前还覆盖到了个别的重点高校。针对这个情况,上海当地的有关部门进行了一场“校园犯罪”的调查以及分析。最终,分析的结果显示,犯罪的51名在校学生中,重点院校的占比为31%,总计为16人。与此同时,青少年的学历层次方面也令人十分揪心,以往的犯罪主要发生在专科、本科内,目前,硕士以及博士中间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罪犯。一项于2001年开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调查中,总计对28件案件展开了调查,涉及的人员总计为34人。其中,具备硕士学历的案件涉及到两人。此外,青少年性别方面的特点也不容忽视,打破了人们的印象,如今女性犯罪数目直线上升。2002年的数据显示,总计67名犯罪人员中,女性的人数总计为11人。

(二)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青少年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我们没有建立影视作品分级的环境下,青少年容易接收暴力文化并进行模仿。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又处于成长期,对于自己的行为不考虑后果,容易冲动行事走向歧途。因此,青少年实施的犯罪往往后果严重,作案手段残忍。

(三)犯罪类型呈多样化之势

以往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伤害型和财产型的方面。但是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使用,青少年犯罪出现新苗头,即向着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高科技产品方向发展。,由此,直接导致了新的犯罪类型不断出现,像是编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网络诈骗等。客观来看,新的犯罪类型通常显示出高智能以及高隐蔽的显著特征。事实上,近年来青少年群体在暴力犯罪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四)共同犯罪出现频繁之势

共同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是两人(含两人)以上,基于共同的犯罪故意而实施的一种或数种犯罪行为的情形。最近几年来青少年共同犯罪的现象频繁出现。究其原因是青少年学业和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过度渴望群体归属感,而学生会、老乡会、社团组织等的存在使得学生们互相去了解、支持和保护彼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群体归属感需求,于是他们过分去追求这些所谓的同学情、老乡谊、哥们义气等。再加上青少年正好处于可塑性很强、好意气用事的年龄段,在彼此怂恿、鼓动下他们的犯罪意识会逐渐产生甚至不断增强,进而出现群体性的打架斗殴,甚至最后发展成犯罪组织。

三、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

从犯罪学意义上讲,按照存在形态与发挥作用大小的不同,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外在诱因,第二类为内在动因。具体而言,外在诱因意为,青少年成长期间对其进行诱使,从而推动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内在动因,指的是促成青少年产生犯意、形成犯罪行为进而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

(一)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人们的一般观念中,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遗传等不易改变的先天禀赋。其实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环境影响和先天禀赋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后天环境的影响在犯罪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占据关键位置。具有犯罪人格的行为实施者其犯罪通常具有的特点来自于后天。也就是说,这些问题行为具有对应的形成环境和背景,该种青少年多数是很久以前就处于非正常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

此外,犯罪心理学领域还经常会提到缺陷人格这一概念。缺陷人格和犯罪人格之间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它们也同时存在着几处相同点,均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或者出现,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二)精神障碍对犯罪的影响

就其内涵而言,精神障碍意为个体很难遵守被大众认可的相关的社会规范或行为方式,因为无法适应日常生活的变化,而导致的心理或行为异常。

因精神障碍而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具有如下明显特征:一是这类人大多和常人一样,正常进行生活、学习和工作等社会活动,也能够和亲人、朋友等周遭的其他人正常相处,具有正常水平的生活能力。个别情况下,少数人的智商甚至高过大部分人的平均指标。二是这类犯罪者的犯罪行为本身或者犯罪时所使用的手段、方式与他们平时一贯表现留给人们的印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平时表现温顺随和的人,犯罪时则采取惨无人道的作案手段;平时节俭勤劳的人,贪污受贿的金额却是天文数字。三是因精神障碍引发的犯罪案件中,很多案件的作案形式都带有严重的暴力性,究其根源在于,精神障碍者犯罪的主要原因多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周遭的其他人。这些人可能因为力量强大带给其一定得心理压迫感,因为敌视带给其内心恐惧感,因为不同的意志带给其挫败感,也可能因为过度的期待带给其焦虑感,这些负面情绪和感受就成为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

(三)学校教育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从孩子到青年,从成长到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知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特别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往往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各种活动能量的增加,身体需求的增加,独立性的增加以及认知能力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实力的增强,对自我情感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故学校的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青少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倘若他们能够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将会养成健康的人格和品格,进而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相反,他们可能会在个性方面出问题,轻者危害自己,重者危害他人。

(四)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人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的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个人需要不断的进行社交,否则容易和客观世界产生矛盾,进而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社会环境因素和犯罪之间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个人环境决定论,具体包含发展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

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时代,青少年作为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学法、懂法、守法,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我国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制度,积极发现法律漏洞,不断健全法律制度体系,达到既实现法治对于社会环境的调控作用,又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二)积极抵制不良文化,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网络现在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的必需品,网络中的不良内容每时每刻都在侵害青少年的思想,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创造条件。故国家需要严厉监管文化市场的发展,坚决查处低俗媚俗的书籍以及影视剧等。对于通过人与人交流实现的不良文化传播,国家要限制未成年人的生活圈以及人际交往圈,严格管控禁止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通过抵制不良文化,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环境的目的,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预防犯罪心理机制

学校、家庭应注重加强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要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包括性格、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及人际关系等),及时解决他们的较难性问题。此外,青少年如果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及时进行救助。

(四)改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道德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也非常重要。作为家庭教育的行为者,家长首先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的理念,接受先进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型家长一般也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其次,家长要多学习、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一旦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要勇于承认,勇于改错,在孩子面前树立勇担责任的形象。作为家长,要学会“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自己,需要在家庭里形成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为子女树立一定的榜样力量,促使家庭德育环境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教育作用。

  

在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问题纷繁发生的今天,积极的宣传、组织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的系列活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群体开展有计划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的组织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相互配合,从而形成教育管理合力,形成个体家庭、各层学校、所处社会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局面,将青少年打造成为拥有坚定信念,积极向上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斌,刘轩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极端心理危机预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

2 、郝银钟.遏制青少年犯罪新思维:构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青少年犯罪预防新体系[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

3、[英]布莱克本,吴宗宪等译(Blackburn, R.).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季建林,赵静波.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5、 王爽.青少年的内疚、羞耻、感恩及其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周智清,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7、周晓东.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

8、 闫如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6、黄晶晶.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责任编辑:小田
司法服务热线:12368   0912-3537602     地址:榆林市高新开发区长兴路205号   邮编:7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