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体现。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也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榆林的“红石峡”。
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红石峡
名冠边塞,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的红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城北3公里处。因山岩红色,水刷成峡,故名“红石峡”;又因两峡高耸,山势雄伟,亦称“雄石峡”。红石峡门洞上额镌刻的“红石峡”三字,为我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革命先驱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89岁高龄时所题。
红石峡分南北两段,东西两壁,长约350米,峡内红岩对峙,杨柳成荫,群花生艳,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北峡两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飞流瀑布,石坝横截,北水南流,穿东壁石刻而下,水石相击,如狮吼雷鸣,滚滚翻浪,蔚为壮观。南峡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荫映,山水争秀。红石峡东西数十米高、百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大小石窟庙殿40余处,为宋、元时期石窟艺术。崖壁上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似人间仙境。东崖高11.5米、长307米,有宋、元古刹雄山寺。西崖高13米、长333米,其石壁上的书法石刻颇为著名,多为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时在雄山寺豪饮唱和、赏景赋诗后所留。普渡桥飞架东西,势如长虹,榆溪河串流其下,它的源头远在北2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称帝源水。
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一带归西夏国管辖。当时榆林红山有泉水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渡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榆林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当地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之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
红石峡最负盛名的是其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峡东西两崖题刻达160多块,字大者丈余,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诸家书体荟萃,笔力雄健、挺劲,更有罕见的蒙文题刻,堪属一绝,是全国少有的石刻书法宝库,被称为“塞上碑林”。题刻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天开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还有展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在这160多幅题刻中,有晚清名将左宗棠所题的“榆溪胜地”及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有抗日将领马占山奋笔疾书的“还我河山”,有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杜斌丞先生领导榆林中学丁级毕业生共刻的“力挽狂澜”。红石峡摩崖石刻是我国罕见的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被世人所瞩目。
在红石峡的周边,有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庞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的镇北台,有“南塔北台,六楼骑街”的榆林古城一条街。它们和红石峡点缀了塞上文化名城——榆林城的古色古香和边塞风光。
红石峡又是中共陕北党中央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在陕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