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境内湖泊稀少,除秦巴山地有散见湫池外,主要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榆林神木市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之间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沙漠湖泊——红碱淖,也是陕西最大的淡水湖。
图|安楚摄
红碱淖被当地人民称为“昭君泪”,相传当年王昭君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涌于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诗云“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形成
红碱淖湖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区内地势平缓,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表现为波浪起伏的差异升降运动。晚更新世早期到晚期,由于风沙堆积物沿木独兔梁北麓向东移动,逐渐将宫泊海子一带古河道堵塞,风沙堆积导致河谷被掩埋,地面抬升至与西部梁岗北麓一致,形成地表分水岭,红碱淖地区演变为风蚀洼地,1929年前后洼地积水成湖,随着降水和地下水不断补给,积水逐年增多,形成现在的高原闭流型湖泊。
图 红碱淖西北岸(李益朝摄)
变迁
其实,红碱淖是一个年轻的湖泊,据相关文献记载,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该湖区是一片沼泽地,积水很少,遇到干旱年份,积水蒸发,湖泊干涸,因有大面积碱地覆盖,呈红色,故称红碱湿地。1929年前后,我国北方出现历史性大旱,该湖区湿地萎缩,在中心踏出一条大道贯穿南北,甚至可以通行车马,是蒙汉人民往来的重要通道。后随降水增加,湖区有了一定的积水。20世纪30年代,湖区水面仅1.3平方千米。至1948年,还只是一个数千亩大小的海子。50年代末,改造湿地运动大兴,由于周边农田开发和排水,疏通了红碱淖与附近各湿地沼泽,使湖面迅速扩大为20平方千米。60年代末,该地区发生严重水灾,湖面急剧扩大到67平方千米,最大时达10.6万亩(70.67平方千米)。此后,由于降水量减少,湖水面积逐渐萎缩,到1998年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反映湖水面积55.15平方千米。2002年湖水面积萎缩到40平方千米,2012年湖水面积32.88平方千米。
图|安楚摄
红碱淖是典型的内陆封闭流域湖泊,湖水依赖时令河、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无出流。鼎盛时期湖面高程1200m,东西最宽处为10千米,南北最长处为12千米,湖岸线长43.7千米,平均水深8.2米,最大水深12米,多年平均水面面积67平方千米,蓄水量约5.5亿立方米。造成湖面萎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变旱、流域上游水库拦蓄、农灌开采地下水和采矿降低地下水位等。
资源
红碱淖水质良好,水生生物丰富,是水禽鸟类的理想栖息地,湖区周边湿地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水禽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约有53种野生珍稀禽类。每年夏季在此繁殖的水鸟有遗鸥、红嘴鸥、须浮鸥、赤麻鸭、苍鹭、反嘴鹬等,数量达6000余只;春秋季迁徙停留的水鸟有大天鹅、白琵鹭、斑嘴鹈鹕、银鸥、鸬鹚等20余种,数量达4万多只。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遗鸥一种,数量达2000多只,是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白琵鹭、斑嘴鹈鹕等5种。
图|碱淖西北岸
红碱淖还拥有其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称为天然渔场的红碱淖,拥有17种野生鱼类,主要经济鱼类有鲤、鲢、鲫、鳙等。东侧有天然牧场尔林兔草原,水草丰盛,牛羊成群;南北两侧以沙丘、滩地为主,其上的沙柳固沙防风林郁郁葱葱;湖西南岸的红石半岛上野生沙生植被覆盖。良好的景区生态环境,为30余种野生禽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图|安楚摄
红碱淖水域辽阔,远远望去,漫无边际。如镜的湖水,映照着天空,飞翔的遗鸥咕咕长鸣,孤寂而空灵。踏沙漠草原,看湖光荡漾,食湖中美味,赏鸥飞翔,红碱淖无疑是游人的绝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