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榆林
人文榆林丨爱国良医-李鼎铭
  发布时间:2022-05-11 08:51:20 打印 字号: | |

古话常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但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却有这样一位既胸怀天下又悬壶济世、仁术济人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李鼎铭。

李鼎铭(1881—1947),陕西省米脂县人。他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曾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

李鼎铭幼年家贫,无力延师,只得寄住在舅父家中就读,学习经史子集,兼习医学。青年时代的李鼎铭积极倡导教育救国。他拥护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在当地提倡放足、剪发、禁赌、破除迷信。他大力倡导兴办学校。曾建立了米脂县第一所国民小学,并先后创办了米脂县陈岔觉民小学和桃镇国民高等小学。他也曾在绥德、榆林等多地执教,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年以后,李鼎铭看到家乡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人民群众深受疾病折磨,心急如焚。于是便返回故乡,精心研究医学。1930年,在友人的资助下,他在米脂县城东街,开设“常春医馆”,坐堂行医。由于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特别热心为穷苦老百姓诊治疾病,很快便远近闻名,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医”。

李鼎铭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职务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常常不忘为百姓诊治疾病,解除病痛。

据李鼎铭先生的警卫员马存堂回忆:“副主席只要是外出或下乡,药箱是必带之物。药箱不是太大,可背可提,里面放着针灸针和一个自制的酒精灯等器械,还有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转战陕北的旅途中,先生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不辞辛苦,处理完公务就给乡亲们看病。”

1947年清明节,李鼎铭住在葭县(今佳县)房东苗玉玺家。那天,木头峪村四个村民用担架抬着一个重病的妇女来到苗家。来人恳求房东说:“老苗,你和李鼎铭副主席熟悉,请他救救我老婆,请你设法通融一下,好吗?”老苗说:“没问题,你们就在这等一会儿,我看李老忙不忙。”很快,李鼎铭便闻讯走了出来。他先是详细询问了病人的情况,然后又认真地给病人把脉诊断,安慰家属说,这个病能治,服上几服药就会好。果真,半个月后,病人就能下地行走了。患者及家属十分感动,常常见人就说:“李老真是神医,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从此以后,木头峪村及周围村子的群众都知道李鼎铭不仅是陕甘宁边区的副主席,而且还是一位名医。于是,患病的群众纷纷前来求医。李鼎铭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嘘寒问暖、细心诊病、一丝不苟,深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李鼎铭也是中央领导身边的良医。他经常为毛泽东、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领导同志推拿按摩、诊治疾病。毛主席也经常借治病之机,和他探讨包括中医、政权建设在内的一些问题,常常亲切地称他为“李老先生”。

李鼎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恐怕还是他提出的“精兵简政”议案。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资供应极端困难。由于边区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致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1941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同时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他批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资供应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演讲中,毛主席还特别提道:“‘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乐山乐水清如此,名相名医道自尊。”作为一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陕甘宁边区杰出的领导人,李鼎铭先生一生追求光明、躬行履践,在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上,成为爱国报国、开明包容、与党精诚合作的典范,同时,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

 
来源:(原载于《古今故事话陕西》,由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小班
司法服务热线:12368   0912-3537602     地址:榆林市高新开发区长兴路205号   邮编:7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