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陕北人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是普通陕北人一辈子的成就。在人的吃住穿行中,“住”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原始人为了抵御野兽袭击和严冬寒冷,多栖山洞而居。进入文明社会生活以后,人类的祖先才逐步运用劳动工具开始有目的的筑庐而居,逐步迈开文明生活的漫漫路程。据专家们考证,陕北建造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明末清初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仔细研究陕北高原以及整个黄土高原人们居住的窑洞,再次印证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影响和改造社会存在的科学论断。陕北人之所以依山体形势构筑窑洞而非建造平房,乃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使然,因为陕北、陇东、晋中北等是黄土高原地区,少有平地,少有建平房的条件;黄土高原生活自然环境艰苦,生活条件有限,掘凿窑洞相对简单易行,生产和劳动成本较低;累世生活使人们适应了窑洞冬暖夏凉的居住特点,由此以农耕为主的陕北人,就世世代代以居窑洞为生。在陕北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中,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成就,一个看是否培养出了好儿女,给家庭给祖先们门楣上争光添彩;另一个看自己手上是否修建了像模像样的居住地方。这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奋斗和追求的目标,也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挣命辛劳的精神动力。让我们看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陕北人是怎样演绎修建窑洞的故事的。
陕北 | 准备修窑
虽说陕北人居住在大山因地制宜修建窑洞相对容易,但在过去缺吃少喝年代,要动用一定的物力财力新修地方也不是容易的事,大多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要提前打石头、提前准备粮食。
打石头是圈窑的奠基工程。陕北的窑洞经历了凿土窑洞到用石头拱顶的漫长发展过程。从地质考古的历史遗址看,人们认为在明清以前甚至更早的时候,陕北人就逐步开始用石头拱顶来代替土窑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石头修窑的利用从刚开始掘窑顶,逐步发展到经过雕刻到装饰门面的美学过程;从修一两孔发展到成规模修建三五孔、八九孔、十来孔,及至明清以来富贵人家修建气势恢宏楞门大院和窑洞庄园,如清涧高杰村的白氏窑洞庄园、米脂刘家峁的姜氏庄园、高庙山的常氏庄园、杨家沟的马氏庄园等。这些建筑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遍布陕北高原的磁石头、青石板。当然,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能修一两孔、三五孔窑洞那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了。所以,准备石材石料就是修建窑洞最基本,也是最紧要的工作了。由于春夏山上农活较多,打石头大多在冬季农闲时进行。一般的情况,在选好石料场后,主家就要请当地的石匠按照每天或每方石头多少报酬,进行启石、采石,锻磨窑口子窑面子石头的作业。主家或雇佣人,或自己家人套上毛驴,用架子车从沟底往修窑洞的地方拉石头、背石头。每到冬暮寒天,虽然大多数人家窝在家里,但准备圈窑的人家,父子几人穿着粗衣烂裳、弯腰爬背沿着盘山小道,背着石头一步一摇往山上艰难行走。早晨的太阳照在半山坡上,也照在了背石头人的身上。天气十分寒冷,但背石头的人头上冒着热气,他们虽然累着,可心里是甜的。因为石头准备好后,就能修窑了,修好窑洞就能娶媳妇了,作为受苦人还有比这重要的事情吗?准备石头也有个过程,有的准备一个冬天,有的跌三流水可能准备好几年,但不管怎样,或紧或慢,或长或短,把几孔窑的石头齐整整堆在圈窑的地方上,心理就踏实了。
修地方还要准备好米面粮油。圈窑要请匠人、请小工和左邻右舍以及亲戚朋友数十人帮忙,人多就要吃饭,而且修窑洞搬运石头等苦活重,必须给匠人们准备好吃喝。所以,农家人头一两年就开始筹备圈窑时用的粮食了。大多人家或种或买,要准备几斗酒谷米软黄米,准备几斗麦子,准备喂个猪克郎或站一个绵羊羯子。只有把这几样东西预备得差不多了,这才正式筹划什么时候请匠人圈窑。
陕北 | 勘察选址
陕北人修地方建窑洞选址是大有学问的。这既关系家道的中兴衰败,更有安全的考量。通常,主家在平时循摸的基础上,大致选一两个地方,然后请阴阳先生现地勘察,最后选定。综合陕北修建窑洞的传统做法和历史经验,选址大体要考虑到这么些因素:一是要看修建地方的方位走向。这是选址的根本。如果方位走向不对,就可能有鬼神作怪和妨人等不好的事情发生。大体的方位就是座北朝南,即背靠北面大山,面向南方。黄土高原处在西伯利亚高寒侵袭地区,所建的地方背靠北方的大山,可以抵御冬天的寒风。背靠大山还有居家有厚重依托的寓意。大山是陕北人的生栖之地,背靠大山,他们才感到安全、稳当、妥帖,心理泰然。朝南最好是视野要相对开阔,出门到院子,站在街畔上能看到较远的地方。还要考虑能否照上太阳,这也是方位走向选择的重要因素,“向阳门第春常在”、“红日照家园”这是居家建屋最好的方位选择,也是最美好的意象。二是要看周围地势的高低。陕北的窑洞建筑大多依山而居,多选择在半山腰。如果住得低了,夏天多发洪水可能冲击居所。所以,一般选择在历年洪水不及的地方较为安全。同时,还要兼顾到吃水的远近,住得高了,下到沟低取水困难,最好离吃水比较近的地方。还要考虑到出行的方便,如果居住太高,出行不大方便,影响到平时与外界的交往和联络。三是要看大山地势和土层的薄厚。这一条也尤为重要。过去,一些人家选址时对大山地势考虑不周,发生过大山滑坡压顶的悲剧。所以,虽建在半山坡,但最好选择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方,千万不能形成大山压顶之势。
修地方选址是至关重要的。过去陕北乡下常有这样的事发生,由于选址勘察不周,一家子人住进去后,每到夜晚时常听到响动,甚至有鬼哭狼嚎的声音,搞得娃娃大小毛骨悚然,夜晚不敢出门,大白天也不敢独人在家,更有甚者,住进新地方没多久,家中或老人或后生或小孩就出现大病,有的甚至年轻夭亡。这用迷信的讲法是鬼神作怪,用风水的讲法是阴气太重,用科学的观点讲是人与自然、人与地形不相适应。
陕北 | 辟斩地宫
窑洞建在半山腰,圈窑前必须在半山腰开出一块平地来,陕北本地叫“斩地宫”,大概是取了把修地方当作建宫殿的美意。在半山腰斩地宫,要由高到低、由陡到缓一层一层往下挖土,要平整出一块大的场地。修建窑洞的后掌既要靠崖,又要去掉窑后掌的高山,以防止窑后大山的滑坡。一般的农家在秋后庄稼收拾完后,就整饬家具和架子车,由本家子几个人,或请一两个亲戚邻人帮忙。如果当年斩地宫,当年冬就要圈窑,那就多请些人手,赶紧斩地宫平整场地。通常,陕北人修地方要避湿就干,避软就硬,越是向阳的红崖胶泥土质,越利于修建窑洞,山体不易滑坡坍塌,只不过斩地宫时要比在其它地质较软地方动工费时费力。如果不急于修建,那就是自己家的几个人,有时间上去掏挖倒土,有的人家甚至跌三流水一两年、两三年才能把地宫和场地修好。70年代的陕北大山里,每到冬暮寒天,我们总能在一座座大山的半山腰看见二三个、三四个破衣烂裳,陪得灰头土脸的男人女人在新地方上讨土倒土,斩地宫,平整场地。
陕北 | 动工圈窑
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在入冬后的某一天,主家在一切东西都准备便宜的情况下,请来了匠人、小工正式开始圈窑了。陕北圈窑大多按照挖地基、做窑腿、拱旋、过窑顶、合龙口、做花栏、倒旋土、垫脑畔等顺序进行。正式动工前按照固定的程式,要在地基靠崖的地方修个土神龛,由主家和匠人轮留烧香磕头,乞求土神保佑安全顺利建好地方。同时要请匠人和左邻右舍帮忙的人先大吃一顿炸油糕饸饹面,条件好的上一些猪肉羊肉,以开启窑洞营建。
陕北农家人圈窑是最神圣的一件事情,也是最真心、最虔诚的,一切事情都要实打实,一切原料尽可能用最好的,一切招待尽可能是最高的,以调动所有参建匠工人员的积极性。这里最主要的是请好大师傅,即圈窑的主管石匠,除了好吃好喝外,还要给人家工钱,另外还给一些纸烟烧酒、被面等表示酬谢。其它参与修建的家户自家和至亲也要根据帮工时间长短、出力多少,给人家一定的酬谢。唯有此,大家才兴高采烈、出工出力,齐心合力克服天寒地冻尽快修建。圈窑有个重要环节叫“合龙口”。这是建石窑的核心部位,也是关键环节,即整个窑面石夯实垒好后,在窑面口正中间空留一块石头的位置,俗称“龙口”。通常把龙口的石头准备好,系上红布条,正式安装这块龙口石时,要选择吉时,又要给土神地神烧香磕头,经过一番仪式后,把龙口石合上,并在上面绑些书本和弓箭,寓意这家人以后要出将入相,子孙升腾发达,门庭显赫。龙口石合上后,主事的匠人还用升子将装有五谷杂粮洒在毛坯子窑洞上,同样寓意住上新地方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兴人和。一般修窑洞“合龙口”后,修建窑洞完成了一大半。这么隆重的事情,自然又要大吃一顿好的,又是炸油糕,又是吃肉,又是喝酒,以庆贺合了“龙口”。
陕北 | 装修完善
经过十天半月突击劳作,三五孔窑洞封顶盖好了。过上一段时间就开始倒旋土、垫脑畔,并进入安门窗、盘炕、垒锅灶和院子里垒院墙、建楞门、绑街畔等附属工程了。——做门窗割窗台。这是建好窑洞之后,接下来首要的工作。一般家里提前准备好了榆木、枣木、柳木等木料,只是请木匠上门做就是了。日月较好的人家,或赶着修好的地方儿子结婚等着急用时,请来的木匠除了做门窗外,还要给家里割箱柜。做门窗、割箱柜也是细活,也要请好匠人,也要招待好人家,以便匠人上心,活做得细些。——垒院墙帮街畔。做门窗的同时,主家或再请一些人就开始整饬院墙,帮垒街畔。这些活有的在圈窑时请的人多一并进行,有的主家可能财力物力有限,就把这些活留给自家去做。通常除了垒院墙、帮街畔的同时,还要在窑洞旁边修挖搭建猪圈、羊圈、驴圈。如果这家人住得较为分散,自家经济条件尚可,还要安装好石磨、石碾子这些居家生活的必须用物。——泥窑盘炕垒锅灶。拾掇好门外的活,就要整饬窑里的活了,先泥窑灰窑,后盘炕垒锅灶,制作装粮食的石仓子。等过上十天半月,窑洞、火炕、锅灶都风干打磨后,就进一步做精装修了,即用麻纸糊窗户,油漆墙围子,安装新做的箱子柜子,白格生生的墙面上再张贴一些年画。这样,经过数年的准备和余年的辛劳,一家人终于可以住进新地方了。
陕北 | 新宅暖窑
暖窑是新修好窑洞入住的重要议式。主要是请家户自家、亲朋好友来新窑聚餐。这里的文化意义,一是请主家的亲戚朋友来庆贺新窑落成。农民一辈子能圈几次窑?这是他们人生最大的成就之一,也是一大家子人安身立命的地方,经过几年数十年的精心准备,辛苦劳作,花尽了物力财力,终于修好了地方,能不庆贺吗?二是也有主家感谢亲戚朋友的意思。暖窑正式开宴时,一搬主家要讲一番话,大意是修这个地方不容易,多亏了大家的帮助,主家一定铭记在心,等等。亲戚朋友或钱或物,或多或少带一些礼品来以示庆贺。三是红火热闹烘暖新宅。在陕北农村,暖窑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就是请来的人越多越好,说笑声越高越好。因为,陕北人新修建的地方,大多偏僻,平时少有人影,主家多邀请些人来喝酒吃肉,红火热闹一番,可以给这新地方生地方增添些人气喜气,也寓意住进了新地方,每天的生活就像这暖窑时的日子一样,有吃有穿红火热闹。新建的窑洞是生的、新的,没住进去人是凉的,之所以叫“暖窑”,就是要请许多人来拱热这个地方,红火这个地方,以使今后主家的生活天天阳光普照,暖气融融,喜气洋洋。这大概就是暖窑的本质意义了。
陕北 | 环境建设
一处新修的地方,除了满足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外,还要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浑然一体,满足于人们长久健康地生活。为此,主人家入住新地方后,后面来慢慢修补完善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地理地貌,进一步营造美好的居住生活环境。这里,主要有植树、修水路、打水井、开辟菜园子等事情。一般的家户在窑洞的四周栽植枣树、苹果树、桃树,在坡身底下栽一些柳树、杨树等。窑洞四周遍植各色树种草木,既可美化环境,又是有荫护宅院的功能,街畔四周植树根系发达可以牢固土石街畔,而且夏天院子中可以在树荫下纳凉。在窑洞上方和两旁修好水路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是独家独院,在窑洞四周挖好水沟,防止夏天雨水冲刷窑洞,可确保安全。如果是几家子人都在同一地域修建地方,过去往往会因为修建水路而闹矛盾、打官司、结仇怨,大多协商以公平合理,有利于双方窑洞的安全处理之。打水井,建菜园子。新修的地方打水井是十分重要的。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新地方多在半山腰,吃水都要到沟底泉眼井水中汲取挑担上山。有的人家在勘察新地方时就考虑到吃水远近的问题。所以,有不少人家花一些本钱在自家的院子或离院子不太远,靠近沟弯的地方打水井。如果地质条件尚可,能打出一口甜水井,那这新地方再好不过了;如果打不成水井,就只能下到沟底驴驮人挑吃水了。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陕北农村不少地方在窑洞旁修建了水塔,用抽水泵把沟底的井水抽到水塔,以此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同时,在自己院子周围的空地,开辟出一两分菜园子地,夏天种一些韭菜、芹菜、茄子、辣子、豆角、西红柿,以满足人家的日常生活。当这一切附属设施全部整修完毕后,一攒湾新地方就配套成龙了,一户户殷实的农家就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农耕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