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榆林
人文榆林丨“三拓榆阳”, 榆林城的传奇史!
  发布时间:2022-09-05 10:13:44 打印 字号: | |

每一座城市,

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或跌宕起伏,或百转千回,

或否极泰来,

而在陕北之北,

榆林的这一面铭刻在历史画卷中。

正娓娓道来,属于它的传奇史!


延绥镇卫城榆林城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锁红石峡,位于明长城要道,遂成为“九塞岩险第一,绵亘千里,延绥五路之襟喉,三秦之要区,孤悬绝漠,控制诸边,左提右携,罥足扼吭”的“边陲冲要,全陕藩篱”,为当时的九边重镇之一。

榆林自建立以来就以其无可替代的军事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得,“战争”成为当时榆林的主旋律,从而开启了榆林历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三拓榆阳。


九边重镇,开启史诗篇章

时间,是古城的皱纹,记录着每一季的年轮。与中国的古老历史比起来,榆林的历史是从有明一代才开始浮出水面的。

明朝初期,今天的榆林市区还是一个小小的要塞,到了明朝中叶,为了抵御蒙古军队闪电式的掠夺入侵,军事治所从绥德迁往榆林,从这时起,榆林卫便成为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之一。

“城墙高耸,岗哨林立,店铺栉比,人烟麇集,衙署密布,役员满街”……榆林的历史也从此翻开新的一页。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

秉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脉,沐浴灿烂隽永的人文光辉,此后,榆林蓄势待发,伫立在流逝的时光长河中,见证塞上从古至今的风风雨雨。

三拓榆阳,氤氲历史烟云

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之中,榆林曾拥有一派繁华与昌盛的景象,也曾经历数次血与火的洗礼。要说榆林之繁华,当属明朝。也正是从明朝起,榆林才开始经营修建、扩建城池,“三拓”成今天榆林古城的模样。

《榆林府志》说:“按三拓榆城,先置者北城,今之上帝庙高台即当年南城基边,内有钟楼一,今无,而士人犹称钟楼山焉。嗣将南城展至凯歌楼为止,之楼即当年之南门,现有‘古怀德门’四字,后复展至现在南门为止,故旧有北城、中城、南城之曰。”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巡抚黄黻将原堡城向北展筑,城周约六里,在北城修建一座名为“镇榆楼”的城楼,楼下未开北门,但东门威宁门和西门广榆门成为北城的标志,这也是一拓榆阳的历史。

二拓榆阳在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将城垣向南新扩,城周长约7里,增设西门即宣威门,东门振武门,南门怀德门。这次展修的城垣俗称中城。

第三次则是在正德十年(1515年),延绥镇总制邓璋将南城推至榆阳河沿,新扩城周长13里,筑起南门(镇远门),并设西门二,北叫龙德门,南叫新乐门,同时也修建了凌霄塔。

三拓榆阳,目睹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古城,从榆林庄、榆林寨、榆林卫、榆林府等到如今的榆林市;也用一块块城墙记录着渗透一滴滴汗水的故事,镶嵌着一个个建设者的名字。

延绥镇都督王祯、巡抚余子俊、巡抚黄黻、巡抚熊绣,以及延绥镇总制邓璋等等,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他们一笔一画地书写了古城历史。

岁月变迁,成就驼城美誉

从建城到三次拓城,榆林在六七十年间,从军事出发,逐渐向政治靠拢,最终完成了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华丽转身,成为陕北第一大镇。

也让这里有了“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之名,造就古城的历史精神脊梁,更有了“小北京”之称。

三拓榆阳,是榆林军事地位升级的见证。翻开史册,穿越时空,历史在悄悄地阐述那属于驼城的古老故事。榆林完成了自身宿命的兴废更迭,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化资源。

如今,古旧的砖块瓦砾,似乎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每一块都有着它独特的生命力,历史的风风雨雨早已化成了那斑驳的墙壁,等待着我们去找寻那些丢失的秘密。

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榆林,从历史深处,轻翻了多少岁月,一步步款款走来,走出榆林庄的简朴,走出榆林寨的凝重,走出榆林镇的渴望……

如今,榆林依旧徜徉在历史长河中,静静伫立在陕北塞上,闪耀着璀璨的文化之光,仿若一幅卷帙浩繁的历史画卷,随着时间的轨迹,沿着历史的车辙,沉稳前行。


 
来源:榆阳文旅文广
责任编辑:小班
司法服务热线:12368   0912-3537602     地址:榆林市高新开发区长兴路205号   邮编:7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