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榆林
人文榆林丨古城情思——“榆林之父”余子俊
  发布时间:2022-09-19 16:19:17 打印 字号: | |

延绥镇,榆林城。五百多年前,延绥巡抚余子俊,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到榆林,修筑长城,移民实边,使得“榆林镇”数百年间迅速发展,才有今日之榆林城。

余子俊(1429~1486),四川青神人。前后在陕西任职17年之久,1471年任延绥巡抚,为明朝名臣之一。余子俊在榆林任职期间,修筑榆林长城,增兵设防,拓城戍守,招商兴屯,发展教育。他对延绥边防和发展的重大贡献足以彪炳史册,许多学者称他为“榆林之父”。


据史料记载,余子俊在榆林期间“徙镇、移民、办学、凿渠”对榆林发展影响深远。“徙镇”和“移民”将治所迁往榆林并留住人民,建起最初的榆林城。“办学”和“凿渠”则开设学校,派遣老师支边,解决教育问题,而后在榆林市郊的红石峡半山腰开凿广泽渠,用以农业灌溉,切实解决边关民生大计,稳住了榆林城的根基。

除了振兴城池,余子俊在塞北边陲改建延筑长城,守护一方安宁,也给这块饱受兵戈之苦的土地,带来了改变契机。我国长城的建造历时2000多年,先后历经了春秋战国、秦、汉、隋、明等12个历史时期。明代是长城修建的鼎盛时期,余子俊改建长城依托山势地形“铲削边山”“凿山为墙”,即从墙外取土,在边墙外形成壕堑,增加了越界难度,又在崖寨空缺地建造短墙,形成包围圈。在余子俊的主持下,仅用3个月,一条东起清水营紫城寨黄河西岸(今榆林市府谷县麻镇),西抵定边营花马池的长城就全部建成。

榆林长城的修筑和防御体系的完善,带动了边贸交易,汉族与境外蒙古族间的民族贸易日益兴盛,延绥作为边塞重镇,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取代了军事斗争,汉族与蒙古族及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日渐频繁。余子俊种种举措,让榆林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也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清朝重臣张廷玉评价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

如今,榆林市榆阳区沙河公园内有纪念这位大明股肱的“余子俊纪念馆”,音乐剧《余子俊》也以舞台艺术呈现了“榆林之父”的生平事迹,榆林这座城用自己的方式,铭记历史,追思先贤。

音乐剧《余子俊》

今日之广泽渠,福泽百姓,润泽塞上。旧时长城边墙,风雨沧桑,巍然依旧。余公丰功伟绩,历史相承,世代不忘。


 

 
来源:榆阳文投
责任编辑:小班
司法服务热线:12368   0912-3537602     地址:榆林市高新开发区长兴路205号   邮编:7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