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她同陕北的其它姐妹艺术——民歌、汉画像石、剪纸、面花、布玩具都出自陕北高原这一古老、伟大的母体。
这些民间艺术带着黄土地的质朴、明朗、纯真、大方,装饰着陕北人的生活,把简单的程序化的生活,调配得鲜活起来,使之具有独特的风味。
榆林刺绣是陕北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从各县的刺绣品中可以发现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刺绣品显现出不同的风格。
黄河沿岸及无定河流域地带延续保留了北方汉文化的传统艺术,具有明显的汉画像石、陕北剪纸特征。画面构图饱满、简练;造型概括、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图案寓意以象征吉祥如意、荣华富贵、爱情生育、健康长寿为多。
绣品主要用于装饰婚嫁衣物、礼品及妇女儿童衣物、饰品。民间妇女绣时很少用花绷子,而是将绸、布面料从背面打衬,打衬时用浆糊把麻纸或宣纸贴裱在面料上,熨烫平展后描上图样,即可刺绣。
大多民间妇女一般不描花样,只是随心剪下花样粘贴在面料上,就可绣了。
绣时用平拉针将剪纸花样遮盖在丝线下边,绣出的花样略有突出底面的浮雕感,看起来富态、丰满。这类刺绣基本出自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一带,是一种与剪纸有亲缘关系的刺绣,有明显的剪纸图样特征。
长城沿线地处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交融地带,这一带民间刺绣具有显著的蒙汉民间艺术融合的特征。
这里的刺绣不仅用于装饰妇女儿童,也用来装饰男子汉。
图案主要是单体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寓意也以吉祥喜庆、美满幸福为主。
常用纹样有:万字纹、如意纹、回字纹、喜字纹、云纹、菊纹、莲纹、宝塔纹。当地人把这些花纹统称为“云子”。
这些“云子”常绣在鞋帮、靴子帮、靴子腰、烟袋、袍子、衣物等上,单体纹样则绣在针扎、鞋头、兜肚、坎肩、枕头上。
二方连续的“云子”绣法如同线描,但民间妇女不描图样,只凭代代相传的针法和娴熟的绣艺,用丝线或麻线绣出所需花纹。
针法主要采用倒勾针或链环绣,绣出的纹样、线条清晰、韵律流畅,当地人把此种绣法称为“勒花”,有勾勒线条的意思。
当地还有在皮衣上绣花的传统,在羊皮板上绣花是特殊的绣法,由于羊皮质地坚韧、伸缩性大,不宜辅丝拉线,只适合拼接和衬贴。
要在白板羊皮袍上绣花,领口、袖口、袍边常用夹边绣,绣法是:将染色后的皮条或色布条折成夹条,根据图形拼夹在皮衣料之间,用绞针绣法缝好,即形成美观大方的花边。
袍子的肩部、胸襟头常饰以蒙古族的“云子”纹样。这些“云子”纹样用的是贴花绣法,用色布或彩色皮块剪成所需的纹样、图案,贴在要装饰的部位,用倒勾针或锁边绣将贴花的边沿和皮板缝在一起,既结实又齐楚,使得原始、粗糙的羊皮袍精致了许多。长城沿线的蒙汉男人,冬天少不了这样的皮袍。
榆林城的刺绣则是别具风格,她少了一些质朴、夸张的黄土高原气息,却多了精巧、文雅的江南韵味。这是由于历代驻守这个边关重镇的官员,多半是从京城派来的南方籍人士。
他们及其大批随员的到来,将京城的、南方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一并带到这座古城。
至今,榆林城的方言习俗、民居建筑、名厨大菜、丝竹音乐、坐唱小曲、婚丧礼仪都带有京城特点和江南韵味。
所以,榆林城素来就有“塞上江南”、“小北京”的称谓。
流行于城内的刺绣品也是妇女、儿童衣物、装饰品和婚嫁用品。
在榆林,男女青年订婚时,男方要给女方金银首饰,而女方要答谢男方,便送相同件数的绣品,叫“回头”,一般为八件套或十六件套。
其大致有:枕顶、烟袋、香荷包、扇子套、眼镜套、琴棋书画套、笔套等;这些绣品一般为待嫁女子本人所绣,也是展示新娘刺绣才华的绝好机会,男方可以从这些生动形象、简约传神的绣品上看出女子的绣工技艺精湛与否。
回头的造型是先用袼褙剪成所需绣品的各种形状,再贴上各色面料、里料,描上花样,再精心刺绣。套子荷包类需制作双片,然后将双片边缘用滚边绣缝在一起,袋口常以丝绦装饰,用于系挂。面上绣着山水花鸟、戏曲故事、诗词书法、各式图案,精细的地方所绣楼阁,人物,动物不到一厘米大,却形象生动、简约传神。
“回头”绣品色彩雅丽、针法纯熟,观之以为出自江南绣工之手,问来却是城内妇女所绣。
榆林的另一种绣品“端午节背挂”在陕北更具独特风格。
每逢端午节榆林城内户户插香蒲,家家煮棕子,孩童们额点雄黄酒,腕上、脖项都戴着五彩花绳线圈,背挂端午娃娃,肩缀抓鬓娃娃,满街花花绿绿,如同工艺品展示盛会。
背挂娃娃各家形式、内容不同,大致有“骑虎娃娃、娃娃(连生贵子)、麒麟送子、福禄禧寿,等等。这是一种用彩绸装棉花做的软雕塑式的刺绣品。
每个背挂的主体、下边要挂着四至五串拇指大的布艺精品,造型大致有五谷蔬果、十二生肖、什锦祭品。
背挂的主体是半圆雕式的布艺刺绣制品,下边挂的小串各色装饰物是立体的圆塑式的小布艺品,制作方法是:主体背挂先要用袼褙剪成要绣制的物品外型,再用各色彩绸和棉花进行装填、包缝,并且随时掌握造型及色彩、绸料的应运搭配,最后再用刺绣精心绣出细微造型部位,并配以大小珠子、金银丝边、丝绦、缨珞。
小串工艺品就不用袼褙底衬,直接用彩绸、棉花填包造型,每道工艺都需精心制作,就能制作出精美异常的端午背挂了。
记得儿时,每到端午节,榆林城内满街的孩子都背挂着饰品,两肩上各边缀着一个二寸大的抓鬓娃娃。穿着红兜肚,盘坐于莲花上,两手拱在一起,作施礼状。
一走起路来,背挂上吊的串串飘飘摇摇,有的还吊着珠子、小铜铃之类的响器。
孩子们打扮得满身绣品纷繁,相互骄傲地展示着自己身上的饰品。
榆林古城的端午节真是民间艺术展示会,真让人难以忘怀。
类似端午背挂这类布艺绣法,曾经还应运于榆林古城的老户,大户人家供的影龛中,龛中最上层供的是铜佛、观音等像,下边供着家中祖先,按代排列,有供排位的,也有用布艺制成先辈的人物造型,前边立个小排位供在影龛里的,制法如同端午节背挂方法。
流传最广泛的还是背挂、儿枕、狮子福、虎头帽及布玩具等等。
虎枕与其它地方的大同小异,蛙枕的造型颇具特点,背是绿的,腹是白的,腹背中间留有十字花型透气的空间,周围壁是粉红色的。
蛙的脸是人脸特征,背部绣以小圆花,中间饰金银圆点,爪是白的,肛部还饰以一个扁园的小布结,呈南瓜型。
狮子帽的样子如同民间狮子舞的狮子造型,两只耳朵是用银丝弹簧支撑成活动的,顶部及背部还饰以三小银铃,银铃也用弹簧支起来,帽边上都饰以丝穗,小孩子戴上这种帽子,既有动感,又发出银铃声,具有实用、观赏、娱乐三种性能,实属帽中佳品。
榆林古城的刺绣艺术证实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汇,更加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更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其他各县则继承保留了黄土高原的传统风格。
榆林的刺绣尽管风格不同,针法却可通用,绣女们根据不同的质地、形式、花样采用不同的针法刺绣,绣品愈是丰富多彩。
分析起来有下列针法:平拉针、一色针、绞针、锁边绣、链环绣、打结绣、盘丝绣、贴花绣、夹花绣、拼花绣、织锦绣、裁绒绣、勒花绣等等。
榆林的绣品在全省颇有声誉,曾在陕西省首届民间美术展览中获二等奖。
近年来受到喜爱民间艺术的画家、收藏家们注重,大批精品已被研究人员搜集收藏,民间藏品数量不多,急待于引起文化艺术主管部门重视,并加以保护,组织艺人传承,使得榆林刺绣这一民间艺术重放异彩。